朱祁镇为何废除延续66年的后妃殉葬制度?仅仅是为了保护爱妻吗?_明朝_妃子_后宫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如果说朱祁镇的一生有值得称道之处,那么废除明朝后妃殉葬制度无疑是其中之一。在他那备受争议的历史中,这一举措无疑是亮点之一。实际上,朱祁镇的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的产物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。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朱棣,宽厚仁德的朱高炽,以及以仁爱著称的朱瞻基,都未曾触及这一触及皇室根基的制度,而朱祁镇,却在继位之后,顺应时代潮流,做出了这样的决断。

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朱元璋去世,到天顺八年(1464年)朱祁镇临终时废除殉葬制度的这段66年里,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,至少有70名左右的妃子因为殉葬制度而丧命。有些野史或时人笔记的记载中,这个数字甚至更高。回顾历史,在这个充满血腥和沉默的制度下,无数无辜的女子为权力的更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举例来说,在《李朝实录》中,详细记录了朱棣时期韩丽妃的殉葬过程。当时,朱棣去世后,30多名宫人和后妃被迫殉葬,而韩丽妃便是其中之一。她在离世前站在小木床上,头已经伸进了绳圈,眼中满是对这个世界的眷恋,泪眼汪汪地对乳母道:“娘吾去!娘吾去!”话未说完,太监一脚踢掉了她站的木床,韩丽妃随即命丧黄泉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位年仅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,才刚刚进宫七年。

展开剩余77%

更令人心酸的是,殉葬制度的受害者不仅仅限于宫廷内的后妃。在明朝,宫廷殉葬的做法是被宗室和藩王效仿的,一些藩王的妃子、宗室的正妻也常常成为殉葬的牺牲品。比如,在宣德元年,唐王朱琼烃去世时,他未婚的未婚妻高氏甚至未曾进入王府,仅仅订婚便被迫殉葬,死后才追封为王妃。又如,正统四年,周王朱有燉去世,他的妃子和夫人们也按惯例要被殉葬。但当朱有燉临终时,他写信请求朱祁镇宽恕他的妃子们,避免她们随他一起死去。13岁的朱祁镇立刻下诏,要求年幼的妃子们回家,不再殉葬。然而,朱有燉去世时,诏书未能及时送达,结果他的妻妾们依旧未能逃过死神的召唤,最终全都自尽。此事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朱祁镇,成为他废除殉葬制度的重要契机之一。

在正统八年临终前,朱祁镇召见太子朱见深,郑重叮嘱他:“自己死后,不要让后宫的妃嫔们殉葬。”明史和明实录对此的记载虽然简短,但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愿望。据《否泰录》记载,朱祁镇在当时还特别说过:“用人殉葬,吾不忍也,此事宜自我止,后世子孙勿复为之。”这句誓言,标志着延续了66年的殉葬制度终于走向了终结。

朱祁镇能成功废除这一制度,普遍认为与他的爱妻钱皇后有很大关系。钱皇后出身平凡,但对朱祁镇始终保持温和贤淑的态度,尽管她一度无法为朱祁镇生育子嗣,但她的忠诚和坚韧却深深打动了朱祁镇。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,朱祁镇被俘,钱皇后为了救他几乎倾尽所有财产,却始终未能阻止朱祁镇成为瓦剌的俘虏。在一年后,朱祁镇被释放归国,但不幸的是,他回到北京后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,钱皇后依旧不离不弃,七年陪伴了他度过了最黑暗的岁月。为了生计,钱皇后甚至亲自带着宫人做女红,卖出换取食物,生活艰苦,精神和身体双重摧残,最终她因为长期跪地祈求而一只眼睛失明,一条腿也因寒冷和跪姿而瘸了。

朱祁镇深知,倘若他死后钱皇后仍在,她很可能会遭遇周贵妃的不公待遇。为了保护钱皇后免受殉葬命运,他决定在遗诏中废除殉葬制度,这不仅是出于对妻子的深情,也是他内心对这残酷制度的反感。作为明朝皇帝,朱祁镇有足够的权力废除这一制度,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上每个皇帝都能够轻易做到。比如,尽管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时曾尝试解决后宫妃嫔的问题,但他们未能根本上动摇殉葬制度的基础,朱祁镇的决心与行动,显得尤为重要。

更为显著的是,朱祁镇的这一举措不仅仅影响了后宫,还逐步改变了明朝宗室的殉葬习惯。尽管仍然有一些顽固的旧习,但随着朱祁镇遗诏的发布,明朝宗室中被逼殉葬的女性人数逐渐减少。最终,殉葬制度几乎消失,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可以说,虽然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争议,但在这一方面,他无疑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。

历史上,明朝的其他皇帝或许并没有像朱祁镇这样,真正感同身受,改变这项极不人道的制度。明朝后宫的悲剧,依旧是王朝更替中的一个阴暗面。而朱祁镇的举动,虽然在他生前未受到完全的理解,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为人道与情感坚守原则的榜样。

发布于:天津市